美國是最早研發和生產人造草的國家,自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致力于人造草技術的研發,經過他們的不斷推廣,在20世紀80年代其他國家逐漸接受人造草產品。最初使用的人造草都是聚丙烯草纖維,重點用于曲棍球場。
隨著人造草在歐美等地的普及,到九十年代中期,我國開始引進人造草,很快就被各體育機構接受并迅速發展,從而拉開了人造草業在中國發展的序幕。隨著運動人造草在國內的迅速推廣使用,大批國外人造草品牌紛紛大舉進入中國市場,而在此環境下,國內也逐步出現了通過國外強大設備與技術支持、并建立大規模現代化生產基地的集人造草坪生產、銷售于一體的民族企業,與此同時,也孕育出象愛奇得富(Acturf)、百橙(BSM)這樣早已得到業內外人士一致認可和推崇的、高品質的人造草知名品牌。
優良的特性使人造草坪在中國迅速發展,盡管它在中國的流行比歐洲晚了 10 年,不過用戶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接受了它。 1990年,我國只有近 1 萬平方米的人造草坪運動場,自 1997 年全面進入中國到 1999 的兩年間應用面積增長到 50 萬平方米, 2000-2001 年應用面積迅速發展達到 150 萬平方米。2002-2003年應用面積達到300多萬平方米,其發展曲線與塑膠跑道如出一轍,并很快的和塑膠跑道一起成為學校運動場地的新標準。以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大城市為先導,政府的教育、體育部門已經制定了計劃對人造草坪進行大力推廣。除了學校之外,我國許多專業體育中心,如:北京的先農壇、東單、地壇、朝陽等都先后使用了人造草坪作為主運動場。
人造草坪大約經歷以下發展過程:
第一代:(1962-1977)PP纖維產品,不填沙,無彈性層,對皮膚有灼傷,養護耗水量大;價格昂貴;長度在10MM-12MM之間。
第二代:(1975至今)PP纖維產品,開始填充石英砂,對皮膚有灼傷,養護耗水量大;長度轉為25MM。
第三代:(1982-1985)含原纖維的PP纖維草,填沙,無彈性層,質硬,對皮膚有灼傷。
第四代:(1985至今)含原纖維的PP或PE纖維草,填沙,底部有彈性緩沖層,質較硬,對皮膚有灼傷;高度提升到50—60MM。
第五代:每根草莖為PE單獨單纖維長絲,填沙/橡膠粒,質軟,對皮膚灼傷小,草纖維抗UV性能佳。
第六代:每根草莖為開網單纖維長絲,質軟,基本無皮膚灼傷,草纖維抗UV性能佳,整個系統的彈性墊層+密實的填充物,增加對運動的緩沖,酷似天然草。